news center
工程建成后,1000吨级船舶能顺利通航,潜在货运量将超过5000万吨,将与京杭运河、杭申线、湖嘉申线、乍嘉苏线等构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成为环杭州湾北岸产业带的骨干航道。
改造后的杭平申线将把嘉兴港的3个港区串联起来,实现浙北内河航道网与外海的无缝对接,特别是独山港区可通过独山排涝闸和黄姑塘与杭平申线相连,实现海河联运最理想的方式——“海河直达”。
通江达海孕育“黄金效益”
近两年,嘉兴港航建设迎来项目引进的“春天”:海宁经济开发区相继引进中粮集团、中远普泰等世界500强企业,海昌作业区、星光作业区等一系列专业、大型物流园区也陆续启动……究其原因,它们瞄准的都是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带来的契机。
中远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全球最大的海洋运输公司之一。中远普泰国际物流园项目是集内河集装箱码头、仓储、保税和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现代物流园区,项目建成后年直接营业额可达15亿元人民币。杭平申线有着怎样的魔力,吸引着如此大的项目落地呢?
普泰(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宣骁飞告诉记者,良好的集疏运通道和物流成本的节省是最大原因。杭平申线改造完成后,货物从外海码头的海船上卸下来,经过输送带到达内河港池的船舶,再通过疏港航道,经由密布的水网就可直达内陆各地……港口间及园区“门到门”的货物运输,可大大减少转驳环节,降低运营成本。
早已瞄准海河联运优势的嘉兴滨海新区,也正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一批工业“百亿航母”呼之欲出,一条千亿化工新材料产业带正在形成。
待嘉兴海河联运联网工程完工后,成网的航道将经过17个作业区及园区,覆盖全市38个内河港口及沿河产业园区,嘉兴地区产业集聚效益将不断凸显。
海河联运助力内河复兴
今年9月底,时任浙江省省长夏宝龙提出浙江港口发展战略新思路,即以宁波—舟山港、嘉兴港为主,温州港、台州港为副。这意味着,嘉兴港这个“东方大港”即将由原来的“两翼”转为“主角”,担负起浙江“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使命。
嘉兴港地位提升的背后,很大程度的支撑来源于嘉兴地区内河航运的复兴。过去,进出浙北地区的大宗货物中转主要通过上海港完成,嘉兴航道规划建设也主要是接轨上海港,环杭州湾北岸缺少高等级航道;受钱塘江自然条件的限制,杭州也一直没有出海口和深水码头,进一步发展大工业受到了制约……改造后的杭平申线打通出海口、辐射腹地,即将让这一切成为历史。
杭平申线航道将无缝对接嘉兴港的3个港区。独山港区通过独山排涝闸和黄姑塘与杭平申线相连,拟通过建设通航节制闸,彻底打破浙北内河航道网与外海的天然阻隔,使物资直接中转至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洋山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河直达”。海盐、乍浦港区则通过海塘线、何家桥线、长山河、乍嘉苏线和杭平申线相连。建成后,外海码头也可直接享受到海河联运的便利。
目前,嘉兴已基本形成以300吨至500吨级航道为骨干、50吨级至100吨级航道为基础,以上海、嘉兴港为出海口,辐射浙北、苏南,与周边地市对接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杭平申线的改造无疑将使嘉兴在内河航道升级、打通桥梁瓶颈、开展船型标准化建设、发展沿河产业等方面再向前迈出一大步,实现“内畅通、外通海、海河并举”,全市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将达到352公里。
“大水运”推进综合运输转型
目前,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水运,已成为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结构的关键环节,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杭平申线航道目前船舶日均流量近300艘次,年通过货运量近2000万吨,改造工程完工后,该航道的潜在货运量将超过5000万吨。按一艘500吨的货船相当于一个200米长的车队来算,年可节省7.5亿升柴油,减排2.5亿吨二氧化硫。
工程完工后,在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和沿海各港口间可实现内贸运输500至1000吨级船舶“无缝衔接”。而外贸集装箱运输,在杭嘉湖各内河集装箱港装船后,通过内河船舶直接运至洋山港装上外轮,将不再需要把货物卸入货车,通过陆路运输至内河码头进行转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杭平申线改造工程的开工,在促进综合交通体系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水运自身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嘉兴港航已在优化水路运输结构、提高水运科技含量上大做文章,依托国家“船联网”示范工程和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基本建成嘉兴智慧港航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交通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杭平申线改造完成后,将使运输船舶朝着大型化、标准化方向继续迈进,内河集装箱业务也将有跃升发展,更加助推嘉兴水运业向现代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