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一望无际的茫茫冰川从未如此充满生机活力,几千年来人迹罕至的北极地区因为一个超级工程的诞生而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当地时间12月8日下午6点30分,亚马尔项目第一批LNG装船庆典在项目所在地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隆重举行。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按动装船键,该项目第一条生产线生产的LNG开始源源不断注入停靠在萨别塔港的克里斯托夫·马哲睿号Arc7LNG运输船,这标志着亚马尔项目第一条LNG生产线正式投产。
“弄潮儿”现身
位于北极圈内的亚马尔半岛地处严寒,隶属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Yamal LNG)依托南塔姆别伊斯克凝析气田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建在多年冻土中。
亚马尔项目所在的亚马尔半岛天然气储量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产地之一。亚马尔项目也是世界最大的LNG项目。有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到,随着项目投产,将有效促进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而俄罗斯的LNG国际市场占有率将从4%提升到8%~9%。随着项目稳定运行,未来将培育俄罗斯和亚洲之间通过北方航线形成一条新经济动脉,带动俄北部边疆地区的发展。
由此,亚马尔项目无疑将会成为全球能源版图中一个新的“弄潮儿”。
作为全球最大的北极LNG项目,亚马尔项目不仅是中国在俄罗斯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实施的中国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被称为中俄合作的压舱石和风向标,冰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战略点,对中国海外能源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产生重大影响。
“亚马尔第一船LNG装船是合作各方共同的胜利,北极LNG是俄罗斯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将深入推进该产业发展,让北极天然气造福更多人。”普京积极评价了该项目的战略意义。
在LNG全球消费市场中,中国可谓是最大的潜力股。2016年,全球五大LNG进口国依次是日本、韩国、西班牙、中国和印度。而在2017年上半年,随着能源观念的改变和政策的调整,中国进口LNG已经达到1591万吨的高位,同比增长38%。
作为全球能源市场最大的消费者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产地,无疑会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石油俄罗斯公司总经理蒋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合同,亚马尔项目投产后每年销往中国市场的LNG至少为400万吨,大概占中国液化气进口量的10%~15%(取决于未来的发展状况),在增强中国液化气供应稳定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中国LNG进口气源的多样性,也会对全球的LNG市场带来促进作用,有利于全球的能源供应安全。
两国战略对接点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蒋奇着重介绍了该项目所处的五个“战略点”:一是端点,是处于“一带一路”上的一个端点;二是极点,是海外项目中地处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极点;三是支点,是中俄合作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支撑之一,是“一带一路”的核心支撑之一;四是源点,是供应清洁能源、改善大气环境的海外源点之一;五是契合点,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的契合点,也是北极战略的契合点。
的确,作为中俄当前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从纵深角度来看,亚马尔项目本身承载了两个国家两项内部重要改革的新使命。
从俄罗斯方面看,亚马尔项目是“北极开发探路者”,承担了北极航道开发、亚太市场开拓和振兴俄地方经济的多重作用。据了解,亚马尔项目主要的市场供给亚太地区,因此缩减运输成本非常重要。为缩短航程、节省时间并降低成本,亚马尔项目选择利用北极东北线航道运输,即从亚马尔走北冰洋、穿过白令海峡转入亚洲地区。
对于中国而言,亚马尔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在中国西部陆路、南部海路进口液化气之外,增添北部海运液化气新来源,有利于增加中国在多国间采购的灵活性。由于亚马尔项目未来将要生产的96%的产品需满足合同要求,大部分产品出口至亚太国家,且合同有效期为20年及以上,这有利于确保中国北路液化气的稳定供应。
而新增的“北极气”也有望成为国内优化能源结构、应对空气污染的新武器。
在2016年末新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中,中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能源低碳转型计划,其中重要的一环是稳油增气,加强石油的替代,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推动天然气成为主体能源之一,这也是中国能源革命的一部分。
从国家天然气产业发展角度看,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中的确是处于“重油轻气”的状态中,这是客观存在的状况,但是天然气近十年在中国进入较快发展期,并且在未来发展天然气也是重中之重。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按照规划相关指标推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增量的68%以上。可以说,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规划》还明确提到,要扩大天然气消费市场。创新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天然气接收和储运设施公平开放,鼓励大用户直供,降低天然气利用成本,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气调峰电站,在民用、工业和交通领域积极推进以气代煤、以气代油,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整体来说,天然气是我们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之一,因为在化石能源中,天然气相对清洁,可以将其归为清洁能源。从治理雾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来看,发展天然气意义重大。亚马尔项目的进口总量很大,对于我国发展天然气、调整能源结构来说颇具意义。”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董秀城对第一财经表示。
据董秀城介绍,从全世界的能源结构来看,第一大为石油、第二大煤炭,第三就是天然气。在我国,第一大能源分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但天然气占比较低,和国际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天然气在我国的消费空间发展巨大。
“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每年大概为200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供应能力增长本来比较快,但是消费侧的增长则是跳跃式增长。”董秀城表示。
供应需求与消费增长的不匹配也造成了近期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亚马尔项目投产之后每年销往中国的液化天然气也有望缓解上述情况。
“今冬明春我国天然气供应紧张,中国石油今年已签订的合同用气为700亿立方米,为了在保障合同用气的基础上,尽可能给计划外的煤改气用户供气,无论是国内气田还是国外资源采购,所有设备和人员都在满负荷运营。”中石油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亚马尔项目里的中国元素
面对亚马尔项目这一“超级订单”,韩国现代重工、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等亚洲行业龙头曾经纷纷参与核心模块投标,在经验、技术、价格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海油工程也与它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然而最终却是中国企业承揽了亚马尔项目全部模块建设的85%,7艘运输船的建造,15艘LNG运输船中14艘船的运营等,在整个项目中,中国的企业共获得工程建设合同达78亿美元,船运合同额达85亿美元。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企业成为建设的主力。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每一个模块的重量大约在2000吨~7000吨之间。通俗地讲,最重的模块和巴黎埃菲尔铁塔一样重,埃菲尔铁塔的重量为7300吨,而建设亚马尔项目的模块总重量超过40万吨。
如此体量的建设规模压力却在中国企业的分工协作中巧妙化解。其中,天津博迈科生产10座辅助系统的模块建筑物以及11座生产线的模块;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负责建造气体分馏模块,共计6个模块。蓬莱巨涛建造3条生产线管廊模块;南通太平洋海工生产管架金属装置,江苏中核利柏特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管道装置和电缆架。
除了模块建设,广船国际、中集来福士和黄埔文冲则参与了亚马尔项目所需的运输船建造。广船国际建造2艘极地型重载甲板运输船,运输模块到亚马尔组装。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作为唯一的设计院参与了运输船设计。
协助沪东船厂中标建造4艘常规LNG船,是其中的精彩案例之一。中石油通过向合资公司及其他股东提出对原承包方信任度的质疑,积极推荐由沪东船厂建造4艘常规LNG船。同时与中资银行协调,共同协助沪东船厂中标。造船协议今年6月签署,总价8亿美元,将带动中国高端造船业发展。
然而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亚马尔项目初期,却并没有太多存在感。亚马尔指定的供应商却几乎清一色都是国外厂商。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当时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造成费用不菲,供货周期又长,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度。为此,中石油积极推荐国产厂商,极力引进中国元素。
在中油国际俄罗斯公司的大力推动下,中国企业获得了多个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机会和合同。亚马尔项目地处北极,施工环境恶劣,为降低建设成本主要工程均采用了模块化的施工方式,即在其他地方加工完项目所需的大型设备并组成标准单元,然后运到项目所在地进行组装。目前项目所需的142个模块,绝大多数由中国企业建造。最终,45家中国厂商为整个项目提供了百余种过硬配套产品,中国元素占有很大比重。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中油国际俄罗斯公司积极整合资源,利用各种机会引进中国服务进入亚马尔项目,实现了中石油和亚马尔项目整体效益的最大化。2016年2月,中石油俄罗斯公司发挥股东优势,帮助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新增合同额6000万美元。9月,协调亚马尔LNG公司,再次为海洋工程公司获得430吨的新增工作量。
同时,中方的多家单位参与了地质研究、钻机制造、模块建造、工程监理、海运物流、物资供应、造船、LNG采购等涉及LNG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蒋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方全面参与,为项目的顺利启动、快速推进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有力支持。
而国内企业的产业链协同配合出海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物资装备采购专家马经纬向记者表示,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参与亚马尔LNG项目,与国际一流的工程承包商、装备制造商进行合作,从而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中石油方面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亚马尔项目是中国首次承揽的液化天然气核心工艺模块建造项目,带动和促进了一批国内钢铁、电缆等众多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黄文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亚马尔项目工程庞大,要在19个平台上钻井,一共有208口井,在这个过程中,4台北极钻井同时作业。而其中有一台北极钻机就是由中国钻机设备制作厂生产出来的。在黄文辉看来,中国北极钻机的被采用打破了由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西方国家对北极钻机的垄断,提升了我国钻机生产设备的能力。